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是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这就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和经济制度的创新, 以及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微观主体培育和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作用。 引言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我国的甘肃白银、阜新等。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 1/6。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循环经济思想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并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中。目前,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关于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及关于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体制创新的研究。随着资源的枯竭,生产力将出现大量过剩,人们把这种城市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走出资源的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国普遍关注的一个大课题。因此,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以阜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延伸经济产业链条,进一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对阜新和同类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多数学者将循环经济看作是生态经济学的一部分,进而对经济活动中资源、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使用效率做了大量有关立法、模型、技术、应用的单项研究。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阜新市,不仅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而且是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在过去我们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就造成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所以研究阜新循环经济是实现阜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十分恶劣,如水土污染和流失严重、采矿剥离物和废弃物乱堆乱弃、地表塌陷等。恶劣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一些城市因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甚至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之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是缓解煤炭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煤炭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产出率低、利用率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利用水平,已经成为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如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煤炭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理论,结合阜新目前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现状,研究阜新在特定环境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内容与方法。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加强总体规划,实现有序开采、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行土地资源复垦。煤炭循环经济需要的技术主要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技术以及生态复垦技术。 建立阜新煤炭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处理好矿井粉尘的治理问题、减少井下出矸量与再利用、井下污水处理再利用、减轻和延缓地表塌陷等问题。最终使煤炭工业从单一线式模式向多重循环模式发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土地和水的节约复用、水的回收和土地复垦等均可实现一级资源化、煤矸石和矿井瓦斯的利用。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让阜新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