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指的是一个系统,系统里面包含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要素和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演变的、相生相克的,也可能是合作的,或是抗争的,也可以是互相依赖的。 自然生态之外还有社会生态。社会生态是人类随着利用科技对环境的作用,呈现出的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群的关系,人群和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倡的不止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包含注重规律的和谐性、可持续性、稳定性,还包括在发展创造中学习构造我们的社会生态。要将自然生态作为我们构造社会生态的一个榜样,实际上,人类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是不断演变、多种多样的。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对于自然是非常崇拜的,对于下雨、打雷充满了恐惧。所以在原始文明时期,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敬畏自然。而到了农业社会以后,人靠天吃饭需要风调雨顺,那是依赖于自然的时代。 当然,现在的科技并不能完全达到生态文明提出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通过科技的发展来促进生态文明,不断使我们的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应该包括伦理道德建设、价值观的建设、法治教育建设,更重要的是生存方式的建设和转型。 刚开始我们推行循环经济是为了解决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二是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经过五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我把循环经济认定为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在经济工作中坚持“红线”“底线”的思想。在推进创业、就业工作中,要把握的“红线”是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即实现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愿景。要把握的“底线”是一不能亏损,二不要失言,即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突破了 “红线”“底线”,就不符合“四个更”的原则,因此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的经济,就是造福群众的经济,就是自主创新的经济,就是科学发展的经济,也是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按“四个更”的原则进行自我调节的经济。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 马荣: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改变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基本路径。但是现在,资源能源对国家的约束是非常强的,特别是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对我们国家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有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周:中国是一个人均水土资源都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这一国情的要求,生态建设必须采取普适性的策略。要优先考虑生态建设内容的全域均衡性和生态建设水平的区域均衡性,要尽量选择建设成本低、管护难度小,用地、用水少的生态建设方案,使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或者特定的生态产品占用更少的资源,防止追求华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宏春:文化才是生态文明的灵魂。“文化”这个词,对我们讨论生态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是有人的生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跟自然的和谐。我们在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句话,我还要加上一句: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马燕合:建设生态文化必须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公民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觉参加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公益性活动;引导公民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资源节约、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提高公民自身的环保素质。 工信部节能司 刘文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在实现工业文明中以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可存在为前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社会。企业发展要树立生态意识,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落到具体的生产经营中去。● (摘自:<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