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居民生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不仅要有再利用的经济社会价值,更要有市场价值,“有利可图”,只有在生活固废资源化回收利用价值链贯通和持续的情况下,才会有生活固废资源化回收利用产业链的贯通和持续,才会有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做到生活固废减量化,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据此,致公党上海市委《上海生活废弃物“三化” 利益机制重建研究》课题组从“资源化回收利用价值链”的角度对上海居民生活固废作了一个分类研究,感到在现实生活中资源化回收利用难的主要有废玻璃和废旧电子废弃物(包括废电子灯管)两大类,按逐类分析解决的原则,选取废玻璃,与市民生活固废中资源化回收利用情况好的废纸、废塑料和旧衣物作一个价值链状况的比较分析,分别赴市建交委城市环境处、市废管处等职能部门和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专题调研,了解第一手情况,分析问题,寻找症结所在,提出借鉴上海居民旧衣物资源化回收利用过程中实行的专业企业(缘源实业)无偿回收、有偿利用模式,构建以专业企业为主的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渠道,打通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价值链的建议,力争解决居民废玻璃回收利用难的问题,提高“三化”效益。 现在,上海居民废纸、废塑料资源化回收利用实行完全市场化的有偿模式,其价值链贯通,向好有利。 现上海废纸一公斤可卖0.50元到0.90元,小区收废人收购后再卖给废品回收站,有1角到几角差价可赚,利润率约为10%以上,废品回收站再卖给造纸厂,也有几角差价可赚,利润率也有10%以上。目前,上海废品回收站(企业)废纸供应价是1200元/吨。由于上海出于环保,关停了沪上造纸厂,所以,上海废品回收站(企业)收购来的废纸都卖给外地造纸厂,外地造纸厂收购后打成纸浆,作为造纸原料,比国际上纸浆700多美元/吨的价格便宜四分之三。而目前国内新闻纸价格已经卖到每吨5500元到5900元左右。所以,造纸厂收购废纸用作造纸浆原料成本非常低,与成品纸价格相差每吨4000多元,利润非常丰厚,其产业链和价值链都是贯通的。 上海废塑料回收以饮料瓶为例,分大小两种卖给小区收废人的价格,从5分到1角,有几分差价可赚,洗衣液桶价更高。有初加工能力的废品回收站还把收购来的废饮料瓶以及其他废塑料分类后进行粉碎、清洗,形成规定尺寸的塑料小片,打包后成吨卖给化纤厂,利润率在10%以上,这样一个小的废品回收站做废饮料瓶和废塑料的收购、销售,一般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无初加工能力的废品回收站则把收购来的废饮料瓶等卖给化纤厂,由化纤厂进行粉碎、清洗成塑料小片。化纤厂对自己加工或是收购来的塑料碎片进行结晶、熔融、拉丝,拉出的丝用于制造服装布料和地毯,在国内销售和出口中东等地。从废塑料回收到工厂分离再造,到制成再生涤纶纤维到再生涤纶纺织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上海居民旧衣物资源化回收利用——试行专业企业无偿回收、有偿利用模式,正在迈向成本收益平衡 上海市民穿过不用的旧衣物,前些年小区收废人一般不愿收购,即使愿意收购,收购价也压得很低,有时居民几乎是连卖带送。收废人以每公斤1角到3角回收,转卖给专门经营者,后者以每公斤4角到5角购入,最后或以每吨2000-2500元卖给纺织厂经纤维化再利用,或通过各种渠道运出境外卖掉,利润丰厚。但一方面由于上海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禁止旧衣物买卖,另一方面位于价值链中间端的旧衣物专门经营者不愿转让更多的利润,在上海出现了小区收废人不愿多收购,而市民感到旧衣物当作垃圾扔掉太可惜,旧衣物回收利用难的情况。 2011年,上海把旧衣物回收纳入本市第5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中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开始试点居民旧衣物专业回收利用,具体由本市承担这一项目的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主持。由公司在居民小区放置利用废衣物制作的回收箱,请小区清洁工和志愿者帮助管理,居民投放,收集满了,由小区居委会或物业通知公司派车运走,受到居民欢迎。居民认为旧衣服便宜卖掉还不如捐赠掉。截至2012年7月,一年内来全市500个试点小区安置了520个回收箱,回收旧衣物292吨。按照国家规定,缘源公司无偿回收来的旧衣服一般作两次分类,即初次与再次分类,分别进行无偿捐赠和有偿再开发两种利用。 无偿捐赠,即通过初次分拣,将成色较新(相当一部分是全新)的冬衣、冬被(包括一部分春秋衣)等挑出来后,进行臭氧消毒和后期整理,符合民政部门捐赠条件的衣物,打包送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用于捐赠,这约占10%。另外还有约15 %的毛衣,经过拆理和臭氧消毒杀菌后,免费送到社区,由社区组织社区内的部分女性重新编织成衣,捐赠给贫困家庭和孩子 —— 这个作为旧衣物回收企业与市妇联合作的循环经济项目,还带动了特殊群体就业。 有偿再开发利用。即对破损、没有再穿用价值的旧衣物,包括旧鞋、旧包等,根据棉、毛、化纤等面料进行再次分类,然后将经过整理的不同面料旧衣物卖给江浙一带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纤维化处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出售,每吨2000元到2500元,这部分约占总量的60%。还有15%较新的完好的夏衣,消毒处理后出口国外,低档的每吨6000元,高档的每吨5-6万元,比其收购价每吨400-500元高出10倍、100倍。 作为再生原料出售等获得的收益被缘源用于公司的经营开支,按今年旧衣物回收规模扩大,专用回收箱放置达到1000个,该公司预计能够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所以,做回收利用旧衣服生意红火,市场空间很大。 上海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采取环卫垃圾与企业有偿“双重”模式,成本叠加,利薄难维持 现在,除了几个著名品牌啤酒厂回收利用自产的啤酒瓶外,废玻璃(瓶)(下简称“废玻璃”)在市郊是直接由收废人、专业企业等有偿回收,在中心城区没有人愿意有偿回收,而3+n的废玻璃回收箱放置未到位,结果只能当作垃圾扔,由环卫系统收集运到分拣站分拣后,送到专业处置企业实现资源化再利用。其原因主要是废玻璃回收再利用价值低。现在上海废玻璃收购价仅每斤7分,小区收废人收来后卖到废品回收站是每斤1角,中间只能赚3分钱差价;且废玻璃体大量重、运输成本高,费时费力,不划算,收废人或废品回收站都不愿收,白送也不要。 同时,由于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制造玻璃(瓶)工厂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用矿砂直接生产玻璃(瓶)的成本与回收利用废玻璃再加工的成本差不多,生产企业利用废玻璃的积极性也不高。 这双重因素,加上政府为期两年的退税优惠政策到期了,直接影响专业回收处置企业的积极性,最终使废玻璃回收利用成了上海市民生活固废处理中的一个难题。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每天混入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废玻璃达500吨,回收利用的不多,不仅浪费了再生资源,还影响了城市环境,而且容易造成伤害。 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废玻璃完全可实现回收利用。调查显示,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下简称“燕龙基”)作为专业处置企业经多年努力,除自建三级回收网络,市郊已有200多个网点,回收废玻璃外,还接受环卫部门回收的废玻璃。该公司将收集的废玻璃通过滚动清洗、二次人工挑拣和破碎,制成标准颗粒,提供给玻璃制造企业作为熔制玻璃的原料,色料每吨250元,白料每吨420元,高白料每吨700元左右。利用再加工后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食品玻璃以及烟灰缸等装饰品,回收利用率可达百分之六七十,产业链和价值链是贯通的。 结论和建议 从资源化回收利用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角度看,解决废玻璃回收利用显然不适合运用废纸和废塑料的处理模式,而应该借鉴居民旧衣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的政府支持和帮助、专业企业无偿回收、有偿利用的模式,尽快构建以专业企业为主体的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和帮助,打通产业链和价值链,切实解决居民废玻璃的资源化回收利用问题。 第一、着力推动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渠道由环卫部门与专业回收企业的“双轨并一轨”工作。 着力推进专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布网点,连同郊区网点,统揽全市居民废玻璃(瓶)资源化回收利用渠道,实现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网格化、全覆盖。 “燕龙基”入选国家“城市矿山”试点后不仅获得了政策支持,也给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现在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燕龙基”将这种由企业主导的三级回收网络覆盖到中心城区,尽快解决废玻璃的回收利用。 长远而言,也可以再培植一家类似于“燕龙基”这样的企业,有利于竞争,以克服垄断的问题。 第二,协调专业回收企业与环卫部门的产业链衔接,解决“双轨并一轨”衔接、协同问题。 “双轨并一轨”,牵涉利益重新分配,需要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决策和协调。建议由专业回收企业按照政府提出的3+n分类要求,在居民小区放置废玻璃回收专用箱,负责管理和无偿回收,环卫部门帮助专业回收企业将回收来的废玻璃运输到处置厂区,运费按市价结算,既减轻专业企业自己建立运输车队的负担,又充分发挥环卫专业运输能力,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把以专业企业为主的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渠道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建设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 构建以专业企业为主的居民废玻璃(瓶)资源化回收利用渠道,涉及布点构建网络、回收点和人员管理等问题,需要投入,仅靠目前“燕龙基”这样的企业自身的投资力量是不够的,起始阶段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建议把上海推进垃圾分类中财政给予废玻璃回收桶设置等的建设补贴和废玻璃回收利用专项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纳入市政府实事建设项目,对专业回收企业予以支持和帮助。 第四,实施专项税收差额财政补贴,增强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专业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给予注册上海本地的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专业企业(如“燕龙基”)专项税收差额财政补贴,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与提高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量挂钩,将企业营利带来的价值增值从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处置末端推向收购前端,扩大居民废玻璃资源化回收利用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级回收网络,提高回收和处理能力,将“城市矿山”做大做实。● (摘自:《联合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