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力推进3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时,许多市民注意到,4年前深圳已开始垃圾分类和减量试点,今年8月全面推行。这让市民感到不解,全城都在轰轰烈烈搞垃圾分类了,深圳的垃圾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吗?深圳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垃圾焚烧厂?
带着这些疑惑,记者多次采访环保方面的专家,结合国内外垃圾管理经验。原来,垃圾分类举措与垃圾焚烧厂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垃圾处理环节中的前后两个环节,二者互补,齐头并进,才能化解深圳“垃圾围城”危机。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持续不断加强宣传。
为何还大费周章建垃圾焚烧厂
连日来,报纸连续刊登的深圳“垃圾围城”现状和破解之策系列调查报道引发市民关注和热议。市民叶女士一直关注垃圾分类,且在家中积极实施,面对“垃圾围城”危机,她认为,实施垃圾分类主要为了解决垃圾太多的问题,遏制垃圾增长过快的势头。既然如此,要解决深圳垃圾无处可去的问题,搞好垃圾分类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建设垃圾焚烧厂?
许多市民都有着和叶女士一样的疑惑。对此,市城管局副局长杨雷用一组数字进行说明。他解释说,15800 吨/日是今年深圳日均生活垃圾处理量,这一统计数据指的是进入最终垃圾处理设施填埋场、焚烧厂的数量,并不是全市日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未进入最终处理设施的垃圾则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或分流了。
“垃圾分类和焚烧都是垃圾产生后的措施。垃圾分类并不是消灭垃圾,不可以替代垃圾焚烧,二者是互补关系。”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芙蓉向记者描述了垃圾产生后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她表示,深圳正在对垃圾进行全程管理,首先是源头减量,减少垃圾产生量;而垃圾一旦产生,通过分类进行再利用和资源化回收后,剩余的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才是填埋。
王芙蓉表示,目前,深圳有日均3600吨的纸张等可回收物进入塑料厂、钢铁厂等再生利用企业,日均近400吨餐厨垃圾进入餐厨垃圾企业,得到资源化程度更高的利用或更高环保标准的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类尚在起步,难解垃圾围城“近渴”
今年8月起,深圳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全市将对大件垃圾如沙发、木质家具等单独分类投放。
“通过资源化利用,既能给市民提供服务,又能起到垃圾分流处置减量的目的。”王芙蓉表示,有些垃圾不分类不好处理,如废旧灯管、电池等有毒有害的垃圾。
目前,深圳垃圾焚烧设施紧缺,填埋难以为继,垃圾分类又处于起步阶段,不能缓解垃圾围城危机。记者深入多个小区调查发现,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对垃圾分类冷热不一。而垃圾分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资源回收日”活动刚进入小区,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回收渠道等。
根据市城管局规划,力争到2020年时,垃圾单独收运和资源化处理系统才能基本建成,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
纵观全球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地区和国家,垃圾分类的全面落实和效果显现无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解决垃圾问题也不是一分类就了之,同样需要建垃圾焚烧厂处理垃圾。我国台湾1997年推行垃圾分类至今18年。日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花了40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的方法逐步细化。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垃圾焚烧厂并不少。
现有6座垃圾焚烧厂均超负荷运转
“垃圾围城危机的根本问题是深圳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与日益增长的垃圾总量不匹配,不能满足处理的需求。”深圳市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厂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龚佰勋博士如是揭示眼下深圳垃圾问题的症结。
有市民提出,既然4座填埋场面临即将填满或关停的压力,那么垃圾是否可以运到焚烧厂处理。“除了龙岗中心城垃圾焚烧厂因设备老化运营状况不稳定外,全市其他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均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转。”市城管局环卫处姜建生向记者展示了这5座垃圾焚烧厂的运营现状。南山垃圾焚烧处理厂设计垃圾处理能力为800吨/日,实际处理量已饱和;盐田区垃圾焚烧处理厂设计垃圾处理能力为450吨/日,实际处理量达到500吨/日;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处理厂一期和二期设计垃圾处理能力为4200吨/日,实际处理量已饱和;平湖垃圾焚烧厂一期设计垃圾处理能力为675吨/日,实际处理量为700吨/日;平湖垃圾焚烧厂二期设计垃圾处理能力为1000吨/日,实际处理量也已饱和。
盐田垃圾发电厂厂长邹全意表示,“现在的问题是垃圾处理不了,焚烧厂不够用,而不是多了。”他说道,为了安全、环保运行,焚烧厂每年必须停炉二十多天检修,检修期间的垃圾需要外运到其他处理设施消化,这不是仅仅靠垃圾分类就能解决的了的。
垃圾焚烧设施难以追上垃圾增长的步伐
现有填埋场面临填满的压力,焚烧厂也超负荷运转不够用。而深圳跻身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列,人口吸引力仍在增长,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预测,到2020年,深圳的生活垃圾处理量将达到21000吨/日。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市城管局提出的解决深圳城市垃圾问题的工作措施是,将做好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运行,与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引导全民参与垃圾治理举措结合起来。
国际成功经验也显示,尽管垃圾分类已经取得成效,但在日本等国仍大力建设垃圾焚烧厂。日本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全球最多,有1100多座;我国台湾建成运营24座大中型垃圾焚烧厂;新加坡也建有4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分类回收后的垃圾全量焚烧处理。这样的模式给了同样人多地少的深圳以启示。
杨雷描述了深圳实施垃圾分类和焚烧战略齐头并进的目标:若未来3年,新的3座垃圾处理设施顺利建成,到2018年底,全市的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日均将超17000吨,那么全市进入垃圾终端设施的垃圾量应控制在该数字以内。再通过垃圾分类实现减少现有垃圾处理量的10%,抵消人口增长导致的垃圾量刚性增长,“希望届时深圳生活垃圾经过垃圾分类分流和回收利用后,其他垃圾可以实现全量焚烧,且能够将全市垃圾处理量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