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坑、一个桶、两只筐、一本存折,这是津市在农村地区环境整治中,创新设立“垃圾银行”的主要构件。 近日到津市农村采访,金鱼岭街道大旗村村民黄大春告诉记者:“我将家里的垃圾分好类,送到‘垃圾银行’,最近1个月兑换了100多元日用品。”他拿出“大旗村再生资源存折”,上面清楚记录着近几个月来他存入的可回收垃圾。 津市是全省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试点县(市、区)之一。2014年以来,按照“农户分、村收集、站处置”流程,津市要求每个农户都挖一个长宽高各约80厘米的土坑,用于填埋餐厨垃圾,使其变成有机肥料。各村向每户人家发放2只篾筐和一个垃圾桶,每户将可回收垃圾分类放进筐里,将不可回收垃圾放进桶里,由村里保洁员定期回收至垃圾处置站。 大旗村支书张传炎介绍,从去年9月开始,村里设立“垃圾银行”,向每户村民发放了一本“大旗村再生资源存折”,鼓励村民有偿参加垃圾分类处理。对农户分类投放的可回收垃圾,定期派人上门回收,并填好存折登记卡,农户凭存折可到中转库兑换平价日常用品或现金,回收的垃圾价格高于市场价10%至20%。据统计,半年多来,全村共接收可回收垃圾20余吨,价值1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