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再生塑料市场,有业者人士戏言,再生塑料“三大怪”:一怪产品不稳定(同种产品不同厂家不同标准,不同批次货源质量落差极为常见);二怪成交不开票(扣除几个龙头企业,多数厂家交易均为不开票价格),三怪越整越分散(市场整治过程呈现出的特点)。充分揭示再生塑料行业回收不稳、欠规范、质量差、污染重特点。而出现如此现状主因:
国内回收体系无序 无法凝聚行业力量 中国传统的回收业主靠小商小贩的人海战术,成效虽有但问题不少:(1)回收分拣多依靠人工,效率低且主观误差大,质量难统一。(2)技术门槛低,行业欠规范,无序竞争明显。(3)供销社体系牵头组建废塑料回收“正规军”,但“游击军”因成本优势难消。(4)行业数据统计困难,缺乏数据分析,难为行业发展做指引,行业力量无法凝聚。(5)国内集散地厂家加工设备简陋,随意接电现象较多,用电等安全不能保证,存在安全隐患。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环境危害持续不散 再生塑料多是个体小作坊,一般为家庭式生产。以连云港为例,它是再生料集中度较高市场之一,以渔网丝造粒为主。通过实地市场走访,该地生产模式大致雷同:自家院落、成堆废料、两三名工人、一台造粒机,月产量60吨左右,各自为营。以至于出现以下问题:(1)微小而分散的个体,很难实现整体实力的提升,生产技术注定落后低效。(2)环保理念不足,加之小型企业本身效益有限,厂家极少有污水及消烟等处理设备,不能利用的废塑料多是空地堆积或焚烧处置,再加上加工过程水源破坏,环境污染甚为明显。 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产品质量相对偏低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当前行业内规模企业有限,产品质量标准缺乏。我国从事再生塑料厂家很多,但有代表性的规模企业寥寥无几:产能在2000-3000吨/年企业基本就可算是中大型企业,年产能不足1000吨厂家都极为平常。加工方式来看,多是简单加工:造粒机器为单螺杆造粒机;虽部分机器已升级双螺杆造粒机,仍难改变粗加工方式,其生产的产品质量相对偏低.导致产品质量相对偏低,其应用亦局限于低端领域。且因为缺乏一个行业标准,下游制品厂家对再生料的采购多是遮遮掩掩,导致下游需求数据采集困难。 认知理念误区 消费者观念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废塑料成为诸多安全问题的替罪羔羊,从有毒玩具事件到塑化剂事件,由澄海玩具城事件到现在的环境污染,很多人将罪名推到再生料身上;今年1月发现部分自来水管销售价比原材料成本价还低,矛头亦是剑指再生料:因厂家在生产自来水管时,掺入回收塑料,达到降低成本目的。我们不否认这是事实,但媒体一边倒的渲染再生料危害之处,这对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再生料来说还是有点委屈。观念的误导导致生产者用料多是遮掩,再生料就算有着诸多的问题,亦极少在阳光下解决。 我们承认再生料回收利用过程中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挥发性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也承认因性能降低多用于一些低端产品。但同时也有一些水口、副牌等优质料在高端产品中频频出现,后期伴随着改性等技术的推广,相信再生料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毫无疑问,危机背后是机遇,我们不能忽视问题,而在发展循环经济为战略主导新兴形势下,再生塑料前景广阔。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认清挑战,抓住机会,取得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