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筑垃圾滑坡惨剧 戳中八方之痛 虽然时间过去一年有余,但是2015年12月20日发生的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重大滑坡事故造成70多人伤亡的悲剧,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2015年12月20日11时42分,深圳光明新区长圳红坳村凤凰社区宝泰园附近山坡垮塌,导致煤气站爆炸,20栋厂房倒塌,多人被困被埋。此次灾害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淤泥渣土厚度达数米至十数米不等,造成附近的恒泰裕、柳溪、德吉程三个工业园33栋(间)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损毁,涉及企业15家。其中,包括厂房14栋,办公楼2栋,饭堂1间,宿舍楼3栋,其他低矮建筑物13间。 此次悲剧震惊全国。更令人惊愕的是,官方组织调查的结果显示,造成这次70多人丧生的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建筑垃圾、渣土滑动,并非山体。这次事故最终定性为不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建筑垃圾的堆积司空见惯,人们只知道它会挤占土地,会影响景观,会污染空气,但是它会“吃人”却是闻所未闻。深圳建筑垃圾滑坡事件将城市建筑垃圾的巨大隐患和危险,悲剧性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引起了全社会的深思与警醒。 海南千吨建筑垃圾入侵万泉河 映出各地乱象 2016年5月27日,在海南省琼海市,成堆的建筑垃圾被推土机推进万泉河中,此事件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 据报道,从琼海市人民路(东)的尽头进入嘉积镇南堀村,沿着东环高铁高架桥下一直走到万泉河边,铁路桥的下侧就俨然是个垃圾场,水泥砖块、木板、玻璃、垃圾袋等各种建筑垃圾已将河床填埋抬高一二十米,最上面的可燃垃圾还在燃烧冒烟。 据爆料人反映,这些建筑垃圾不只是倒在桥下,在万泉河铁路桥上游一两公里的公路两边及万泉河河道里也有乱倒的建筑垃圾。媒体记者顺着桥边一条公路行驶不足两公里就看到许多建筑垃圾乱倒在公路两边,有的则倒在河道里了。 万泉河是海南岛第三大河,位于海南岛东部,它是中国未受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河流,被誉为中国的“亚马逊河”。如此洁净之河,竟有人将成千吨的建筑垃圾推入河内,是什么诱因,导致了这个乱象。 上海建筑垃圾跨省倾倒 倒出全国难题 2016年6月,上海市发生了两起建筑垃圾跨省倾倒事件,上海的建筑垃圾被分别倾倒在苏州市太湖西山岛和江苏南通市江心沙农场,轰动全国,余波至今未平。 据媒体报道:上海自身处理城市垃圾的能力已接近饱和,导致本地处理垃圾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在上海周边,处理垃圾的成本相对低廉,由此,“垃圾生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唯利是图者将上海的垃圾倾入了美丽的太湖。至此,已经看出了此事件更大的背景,是中国城市已处于垃圾围城的治理窘境之中。 痛定思痛,近年来建筑垃圾“上山下乡入海”事件,件件触目惊心,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答案很清晰,是建筑垃圾还没有找到科学而合理的出路,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垃圾”困局。事件虽然发生在深圳、上海、海南,但反映的却是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 增速远超想象 隐患越埋越大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固体垃圾产出国,产出垃圾占东亚垃圾产出量的70%。权威数据还显示,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与此同时,我国有近140个城市根本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除了堆放,填埋成为另一种选择,但也给土壤安全和水质带来隐患。 城市垃圾的两大类分别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中国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主要是燃烧、填埋和堆放。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3)统计,2013年全国已运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共有166座,日处理能力15.8万吨。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末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日处理能力达到30.7万吨。 可是,问题来了,从广州到无锡,从南国到北方,抵制垃圾焚烧项目在中国成为热潮,据《瞭望周刊》的报道,仅仅2016年上半年,从沿海的浙江海盐、海南万宁到中西部的江西赣县、湖北仙桃,垃圾焚烧项目所引发的群众抗议和群体性事件之密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一边是垃圾围城、垃圾下乡,一边是公众质疑,垃圾焚烧遭遇需求之切和落地之难的尴尬。 而建筑垃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2016年12月6日,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大剧院举行。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他在颁奖大会上忧心忡忡地说:“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我很忧虑再过50年,它会面临特别严重的问题——全是建筑垃圾。混凝土到时酥掉,没用了。拆掉它是极浩大的工程。”此论断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但有识之士明白,此话绝非危言耸听。 行业受广泛关注 资源化得到认同 值得庆幸的是,在2016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前所未有的从广度与深度上得到认同。 “垃圾处理”问题首进中共高层会议,国家领导人开始重视“垃圾处理” 在2016年12月21日下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他指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时间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的时间表。 《意见》中“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提出: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建筑垃圾资源化”进入国家“五年规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大家都记得,在“十二五”规划中曾提到,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则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提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同时也提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耦合共生。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废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多部门联合展开“垃圾山”“非正规建筑垃圾堆放点”排查 2017年,国务院高度重视,四部门联手排查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拉开全国范围内清除“垃圾山”的序幕。 近年来,我国城乡垃圾乱排乱放、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现象多发,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形成“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严重影响了城乡人居环境,水体和土壤环境以及居民身体健康。 2016年12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垃圾治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召开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在全国大力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解决城市垃圾“上山下乡”问题。 2017年1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水利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工作的通知》。 排查对象是城乡垃圾乱堆乱放形成的各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及河流(湖泊)和水利枢纽内一定规模的漂浮垃圾。垃圾类型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离田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查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重点排查区域是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以及河流(湖泊)和水利枢纽管理范围。 《通知》认真分析了“垃圾山”形成的四大原因:一是规模较大的堆放点,二是建筑垃圾,三是农村的垃圾,四是一些偷排偷倒。《通知》要求,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对“垃圾山”的排查和整治。 警钟须长鸣 让资源化来破解建筑垃圾围城危机 我们如何才能从深圳“12·20”事件惨痛的教训中找到避免悲剧再发生的良方?人们也在不断地探问,谁是我国城乡建筑垃圾巨大悲剧隐患的终结者?终结者必是国家的重视,是政府的政策,是健全的法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先进的科技与市场的力量。 “垃圾山”的消解最终指向资源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建筑垃圾如若进行填埋或回填,可能因填埋不均匀突然塌陷而造成人陷楼塌的恶性事故,更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贻害子孙,后患无穷。如若将建筑垃圾进行堆放处理,便可能造成“深圳滑坡事故”一样的后果,瞬间吞噬掉无辜的生命。可见,无论是堆放、填埋或回填,都不是处置建筑垃圾的好办法。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治久安。 基于建筑垃圾的特点,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够将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处置,是当前世界上最优异的建筑垃圾处理办法。 诚然,只有将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将建筑垃圾中的每个部分都分解成可用的再生资源,真正将建筑垃圾吃干榨净,才会彻底解决“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