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要
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增长方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2004年9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随后,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正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二是加快立法进程。按照全国人大环资委的要求,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法》立法建议和草案文本。《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已报国务院法制办;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清洁生产审核等办法也已发布实施。三是开展试点示范。经国务院批准,会同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分别召开了钢铁、有色、化工和煤炭四个行业循环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四是推进节能降耗。研究起草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召开了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分解落实节能目标,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启动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五是推动技术进步。将循环经济列入“十一五”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专项。制定和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六是强化政策引导。会同有关部门,从价格、税收、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安排国债资金支持了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七是加强宣传培训。2005年底,成功举办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开展了节约中国系列宣传活动,加强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宣传。
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这项工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好、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一,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围绕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抓好目标责任制的落实,督促各地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市、县及重点企业,建立评价考核制度。继续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物为重点的“三废”综合利用。加大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力度,推动墙体材料革新和木材节约代用。重点推进“三河三湖”、松花江、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区工业点源治理改造方案的清洁生产审核。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耗能设备淘汰目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及工业园区的盲目发展。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组织实施《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编制和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
第三,加快完善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加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和修订《节约能源法》。配合国务院法制办,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废旧轮胎、废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建立并实施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制度。
第四,抓紧制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研究制定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尽快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各地区、各行业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准则,同时加快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基础工作。组织实施《“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一批资源节约、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等重点工程。
第五,继续深化试点示范。认真抓好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搞好试点工作的总结和评估。加大国债资金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组织召开电力、建材、轻工、农业及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推广试点经验,做好分类指导。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六,着力促进技术进步。组织实施好一批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重大专项。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编制和发布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七,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尽快发布运用价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节能节水产品目录》,会同有关部门对列入目录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建立不同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加大国债资金投入,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
第八,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集中力量宣传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和试点经验,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进行曝光。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继续加强循环经济培训,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抓住三个环节 打造生态铝业
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 肖亚庆
近年来,中国铝业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节能降耗、综合利用三个环节打造生态铝业、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首先是紧紧抓住资源节约和能源节约研发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比如“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后,扩大了资源利用范围,使过去不能利用的低品位铝土矿得到利用,使已探明的铝土矿资源经济服务年限延长了3倍以上。我们研发的“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降低能耗41.7%;“石灰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技术”降低能耗40%,这两项技术的应用,公司一年可以降低能耗50万吨标准煤。去年,中铝公司已率先淘汰了能耗高、污染重的自焙电解槽,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其次是紧紧抓住资源节约和能源节约搞管理创新。我们与世界同行中最先进的铝业公司对标,把“严细实,新恒齐”的管理理念融入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把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层层分解,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推行标准量化管理、推进清洁生产等方式,把节约资源、能源的措施落到实处。对节约实效显著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功臣,公司给予重奖,比如“选矿拜耳法”成果,我们奖励了100万元,科技标兵每人奖励了30万元。
二、以节能节水为重点,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铝公司通过创建“无泄漏工厂”和推行“精益化生产”等活动,不断优化生产技术指标,特别是能源和资源消耗指标,把住节能降耗这个重点下功夫。我们直接用铝液加工生产铝合金,降低了因二次重熔造成的能源消耗和金属铝的烧损消耗。如果推广这种方法,用300万吨铝液直接生产铝合金锭来取代普通铝锭,可以减少电耗15亿千瓦时,减少金属铝损失4万吨以上。我们还大力推广了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比如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吨氧化铝水耗由20吨下降到4吨,废水已全部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目前公司已有80%以上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每年少排放废水3377万吨。几年来,中铝公司氧化铝生产累计实现节能226万吨标准煤,电解铝生产累计节电4.5亿千瓦时,铝加工材生产累计节能21万吨标准煤。
三、以综合利用为突破口,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铝公司不仅严把土地使用关,从项目设计入手,尽可能减少建设用地,而且还积极探索铝土矿复垦技术,退矿还田,走绿色采矿之路。广西分公司矿山采空区经过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复垦率达到93.3%,复地率达到118%,植被覆盖率和土地肥力达到甚至超过了采空前的平均水平。目前,中铝公司矿山土地复垦总面积已达9000亩,矿山采空区重新变成耕地,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从废弃的尾矿中回收有用物质,用氧化铝生产中的废弃物生产出了水泥、赤泥硅酸钙保温材料等多种产品。加强废气利用,用二氧化硫制取硫酸。2006年1月到11月,我们从回收的二氧化硫废气中制取硫酸76万吨。积极发展废铝回收再生业,正在建设年产20万吨的再生铝合金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比生产等量原铝一年节电28亿千瓦时,节水200万吨,节约铝土矿等固体材料120万吨。
中铝公司已经制订了《“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推进计划》,并安排了58个重点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和117个技改项目。这些项目建成之后,每年可节约能源247万吨标准煤,节水3452万吨。
依靠制度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周禹鹏
上海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和主要污染物减排10%的目标,确保完成分解指标,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以及污染减排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注重总体谋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2005年,根据国务院要求,上海市制定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35项具体工作,并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编制了《上海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08年和2010年两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并在上海化工区、浦东新区等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县层面的试点。我们还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开展国际咨询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循环经济白皮书》,明确了到2020年,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分阶段目标和主要行动。上海市已经形成了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推进思路。
二、落实责任主体,着力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减量化”。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我们狠抓指标分解,落实责任主体,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分解到位,并将责任和成效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今年以来,我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共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近600家;加强对全市8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并与其中用能量特大的22家集团公司签订了节能降耗责任书;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已开展各类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300多个;推进节能技术改造,今年确定了29个节能技改项目,投资改造经费4.2亿元。预计今年上海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可下降4%左右。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我们制定了燃煤电厂全面脱硫的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二氧化硫减排26%的目标。此外,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水资源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努力,2005年,上海工业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值达到49亿元,比2003年提高10多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00年的238立方米下降到125.3立方米。
三、依靠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生活废物“资源化”
和废旧发动机再制造。在继续保持粉煤灰、钢渣、建筑渣土等传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的同时,上海市着力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推进电子废弃物、汽车废旧发动机等这类越来越面广量大、危害性更高、更具利用潜力的新型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高附加值利用。建成了伟翔、新金桥等一批现代化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其中,伟翔公司已成为国内技术水平最先进、污染控制最严格的规模化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之一,年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积极推进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3年来新建标准化废旧物资交投站273个,已在全市中心城区3700多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65%。
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标准和支持政策。近年来,上海市人大、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本市工业节约集约用地的指导意见》、《产业能效指南》、《产业用地指南》等一系列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为严把产业准入关和淘汰劣势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执行标准。2005年,上海率先实施了绿色电力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可再生的风电等新能源。今年,又制定了利用可再生能源抵扣用能机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此外,还制定了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每年市财政给予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企业500万元的专项补贴,对燃气空调按额定每千瓦制冷量补贴100元,对分布式供能系统按额定每千瓦装机容量补贴700元。上海市还积极推动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已多次有差别地调整电价、气价和水价。
循环经济———深圳发展的新优势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应力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深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深圳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新的优势所在。
一、抓发展理念转变,着力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2005年深圳万元GDP能耗0.59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万元GDP水耗43立方米,用水效率为全国的10倍以上。但按目前消耗水平和传统发展模式简单推算,深圳GDP要达到1万亿元,需要占用全市土地面积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电和环境资源。这样的代价,深圳付不起。深圳市委、市政府从贯彻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在紧约束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4月召开了全市“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大会”,把加快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发展模式真转真变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提出“三个舍得”的精神,就是要立足长远,戒除急功近利思想,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敢于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承受外界的压力,承受暂时的误解。
二、抓法规政策体系构建,着力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一是先行一步为循环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分别于今年7月1日、11月1日起施行,为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深圳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监督制度、工作考核和奖励制度,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政府各类相关专项资金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三是正式推出“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和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深圳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三、抓自主创新,着力激发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技术动力。以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为例,深圳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积极介入垃圾处理产业,先后以BOT方式投资建设和运营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成立了垃圾焚烧发电设计研究所,通过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日处理能力从450吨逐步提高到2450吨,成为全国垃圾焚烧处理行业技术与规模的领军企业。至2005年底,全市垃圾焚烧发电量达1.46亿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03%。
四、抓示范项目,着力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效应。近年来,随着实践循环经济的项目和企业日益增多,深圳市被广东省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深圳报业集团的旧报回收体系、东江环保公司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项目被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节能降耗、节约能源不仅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也使企业获得了循环经济收益。如深圳南山热电厂将电厂排出的余热蒸汽进行循环利用,为周边印染企业提供蒸汽,不仅使困扰南头半岛的十多个大烟囱消失,而且每年还新增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五、抓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今年11月,市政府与博鳌亚洲论坛成功举办循环经济国际峰会,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影响。在中小学校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创建绿色校园”的主题活动。市报业集团的“报刊回收”业务,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支持,目前每天可回收旧报30多吨;各区向居民发出“每天节约一点能源”、“每月少开一天车”、“告别一次性消费品”等三大倡议书。
围绕综合利用完善产业链
鹤壁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培育
鹤壁市是河南省重要的资源型产业基地。近年来,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初步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主要做法是:
一、完善规划和政策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整体上对循环经济发展作出科学部署,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构建较为完整的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城市体系。按照这个目标,一是建立健全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二是支持重点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三是成立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开设了政府循环经济网站。四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上述措施调动了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引进投资71亿元,开工建设3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二、围绕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条。针对我市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煤电、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相互有机衔接的4条循环产业链。煤电产业方面,利用煤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粉煤灰等废弃物,建设综合利用热电厂、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基本取代了全市供暖小锅炉;处理后的矿井水,可满足3座电厂冷却水需要。水泥产业方面,利用水泥煅烧过程中的余热发电,可满足自身用电量的40%左右,使吨水泥成本降低18元。金属镁产业方面,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还原炉技术改革传统工艺,使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倍,吨镁成本降低2500元。食品加工产业方面,利用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建设了一批有机肥、沼气发电等项目,使60%的废弃物得到利用,15%的农户用上沼气。
三、抓好示范带动,促进节能降耗。我们从示范企业、示范产业、示范园区抓起,以点带面,促进节能降耗目标落实。围绕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在煤炭行业,以鹤煤集团为示范,大力推广三级计量网络和能源统计台帐管理办法,使全市煤炭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下降5%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2.5%以上;在金属镁行业,以维恩克公司为示范,大力推广先进冶炼工艺,使全市17家金属镁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近两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5.6%。围绕农业资源再利用,建设年消耗20万亩秸秆的生物发电厂,并以诺华美生物制品、泰新秸秆科技、恒隆泰等企业为重点,开发环保型造纸原料和新型有机肥,使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围绕节约型城市建设,推进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等工程,新建建筑严格执行65%的节能标准,逐步使循环经济由工农业领域延伸至全社会。
循环经济的发展,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近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1.6%和52.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良好。
探索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李长顺
济钢系统开展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已有10多年历史。“九五”以来,先后经历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三个阶段。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在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后,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探索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我们认为,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模式,必须从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上有一个根本性转变,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着手构建钢铁企业的物质循环流程,充分发挥钢铁企业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处理、消纳功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
通过不懈探索实践,我们实现了能耗降低、物耗下降、污染减排、效益增加,发展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与1995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44%,累计节约标准煤1800万吨,价值120亿元。工业用水复用率达到97.3%,吨钢综合耗新水降到3.6立方米,在钢产量增加5倍多的情况下耗新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今年全公司17个主要工序15个达到特等能耗标准,万元产值能耗比去年降低21%。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厂区空气达到了国家二级质量标准,吨钢综合外排污水降低93%,建成了省级清洁文明工厂和环境友好企业。“九五”到“十五”依靠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消化增支减利因素120亿元,实现利税、利润分别提高9.5倍和10.2倍。
围绕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树立“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创意无限,资源无限”等观念,不断解放思想,开启智慧。改变环保必然增加成本、减少效益的传统观念,对渣、尘、水、气等工艺代谢物实施“四闭路”系列措施,进行资源化治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点火无油化、锅炉无煤化、取暖制冷余热化的“四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年创产值2.5亿元;年回收利用含铁粉尘、焦粉等各类除尘灰80万吨,年收益1.2亿元,使环保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由减法转变为加法,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不断攻克影响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先后实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创新项目170多项,自主开发节能清洁工艺技术120多项,形成专利117项。干法熄焦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热能资源高效梯级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坚持自主创新,提高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
三、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证,促进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订规划,创新措施,整体优化,系统挖潜。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建立从战略、规划、计划、实施到评价、考核、改进等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经济持续改进机制,有效保证了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资源能源的集约化高效利用。着眼于全流程能源系统的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装备,开发高效节能技术,回收工艺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实施分布式发电,先后建设了干熄焦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炼钢和烧结余热发电等项目,余热余能就地回收、就地转化、就地利用,装机容量达到620MW,满足了60%以上的生产用电。创新用水模式,坚持科学用水,“分质供应,分级处理,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小半径循环,分区域闭路”,实现了增钢不增水。
五、关注社会责任,延伸循环经济链条。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回收处理社区生活污水,用于生产和绿化。在烧结工序配加济南裕兴化工厂铬渣,进行无害化处理,计划2007年完成处理20万吨铬渣的任务。开展电解铝厂赤泥利用研发,取得了成效。通过不断拓展消纳处理社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功能,实现社区友好、社会友好。
(摘自:经济日报)
|